百喻經 禪悟─8 table.MsoNormalTable {font-size:10.0pt;font-family:"Times New Roman";}◎ 小兒得歡喜丸喻  昔有一乳母抱兒涉路,行道疲極,睡眠不覺。時有一人持歡喜丸授與小兒。小兒得已,貪其美味,不顧身物。此人即時解其鉗鎖、瓔珞、衣物都盡持去。比丘亦爾。樂在眾務憒鬧之處,貪少利養,為煩惱賊奪其功德、戒寶、瓔珞,如彼小兒貪少味故,一切所有,賊盡持去。從前,有一個乳母,抱著一個小孩子趕路,因為走路走得很疲倦,就在路旁坐下來休息,不知不覺,就睡著了。這時,有一個人,拿著「歡喜丸」,給小孩子。 小孩子得到了歡喜丸,貪愛歡喜丸的美味,也就不顧身上的物品了。這個人,隨即便解下‥小孩子身上的金項圈、項鍊,以及衣服,全都拿去了。比丘也是這樣!時常樂於俗眾的雜務,處於昏亂吵雜的地方,為了貪圖少許的名聞利養,卻被煩惱賊,奪去了自身的功德、淨戒的財寶。這就像那個小孩子,只因為貪圖少許美味的原故,使得一切所有的財物,全被賊給拿去了。◎ 老母捉熊喻  昔有一老母在樹下臥。熊欲來搏,爾時老母繞樹走避,熊尋後逐,一手抱樹,欲捉老母。老母得急,即時 合樹,捺熊兩手,熊不得動。更有異人來至其所,老母語言:“汝共我捉,殺分其肉。”時彼人者,信老母語,即時共捉。既捉之已,老母即便舍熊而走。其人後為 熊所困。如是愚人為世所笑。凡夫之人亦復如是。作諸異論,既不善好,文辭繁重,多有諸病,竟不成迄,便舍終亡,後人捉之,欲為解釋,不達其意,反為其困。如彼愚人代他捉熊,反自被害。從前,有一個老婦人,在樹下休息。有一隻熊,想要來抓她。當時,老婦人便繞著樹,逃避熊的追撲。熊跟著老婦人後面追逐,後來,用一隻掌抱著樹,用另一隻掌,來捉老婦人。老婦人一時心急,便立即抱住樹,兩手緊按著熊的兩掌。熊因而不能動彈。這時,正好有其他人,來到樹下。老婦人便告訴他說‥「你跟我一起捉住這隻熊,再殺了牠,來分牠的肉。」這時,那個人,聽信了老婦人的話,立即上前,一起捉住熊;然而‥捉住熊之後——老婦人竟然:隨即便捨離了熊,轉身就走了。那個人,買屋後來就被熊給困住了。像這樣的傻瓜,是被世間的人所譏笑的。造作種種不一樣的論說,理論既不善好,文辭也過於繁重,有很多疏漏,後來還沒完成,他便捨命過世了。後來的人,得到了他的遺著,想為他解釋,卻不能通達他的本意,反而為它所困。這就像那個傻瓜,代替老婦人捉熊,反而使自己被害。◎ 摩尼水竇喻  昔有一人與他婦通,交通未竟,夫從外來,即便覺之。住於門外,伺其出時,便欲殺害。婦語人言,“我 夫已覺,更無出處,唯有摩尼可以得出。”胡以水竇名為“摩尼”,欲令其人從水竇出。其人錯解,謂摩尼珠,所在求覓,而不知處。即作是言:“不見摩尼珠,我 終不去。”須臾之間,為其所害。凡夫之人亦復如是。有人語言:“生死之中,無常苦空無我,離斷、常二邊,處于中道,於此中過,可得解脫。”凡夫錯解,便求世界有邊、無邊,及眾生有我、無我,竟不能觀中道之理,忽然命終,為於無常之所殺害,墮三惡道。如彼愚人推求摩尼,為他所害。從前,有一個人,與他人的妻子私通,約會還沒完——她的丈夫,從外頭回來,立即便發覺了:房裡有其他男人在,便站在門外面,等那個男人出來時,便想殺害那個男人。妻子便告訴那個男人說‥「我丈夫已經發覺了,這裡沒有其它出路,只有『摩尼』,可以得出!」(原來,「印度」把「水溝」,稱作「摩尼」。她的意思,是想叫那個男人,從水溝鑽出去。)那個男人,卻誤解了她的意思,以為是說「摩尼珠」,便在房間裡尋找,卻不知道在哪裡,於是便說‥「我找不到摩尼珠,我就不離開!」一會兒工夫,便被她的丈夫給殺害了。 有人說‥「在生死之中,是『無常、苦、空、無我』的;尚當離『斷滅、恆常』二邊,而處於中道,於此中修學通過,便可以得到解脫。」凡夫錯解了意思,便尋求世界:「有邊、無邊」,以及眾生:「有我、無我」,竟不能觀照‥所謂「中道」的道理;忽然生命終結,被無常鬼所殺害,墮在三惡道中。就像個傻男人一樣,誤解了「摩尼」的意思,而為他人所殺害。◎ 二鴿喻  昔有雌雄二鴿共同一巢,秋果熟時,取果滿巢。於其後時,果乾減少,唯半巢在。雄嗔雌曰:租屋“取果勤 苦,汝獨食之,唯有半在。”雌鴿答言:“我不獨食,果自減少。”雄鴿不信,嗔恚而言:“非汝獨食,何由減少?”即便以嘴啄雌鴿殺。未經几日,天降大雨,果 得濕潤,還復如故。雄鴿見已,方生悔恨:“彼實不食,我妄殺他。”即悲鳴命喚雌鴿:“汝何處去!”凡夫之人亦復如是。顛倒在懷,妄取欲樂,不觀無常,犯於重禁,悔不於後,竟何所及。後唯悲嘆,如彼愚鴿。 從前,有雄雌兩隻鴿子,同住在一個巢裡。秋天果子成熟的時候,牠們採了許多果子來,積滿了巢;後來,因為天氣乾燥,果子曬乾了,減少了體積,看起來,就像只有半個巢在而已。」雄鴿生氣的對雌鴿說‥「採果子辛勤勞苦,妳卻獨自吃了它,吃得只剩下半個巢在!」雌鴿回答說‥「我並沒有獨自吃,是果子自己減少的呀!」雄鴿不相信,生氣的說‥「要不是妳自己偷吃了,有什麼原因,會減少呢?」隨即便用嘴啄雌鴿,把雌鴿給殺害了。沒過幾天,天空下了大雨;果子得到雨水的濕潤,又回復到像從前一樣滿巢。雄鴿看了之後,方生悔恨的想道‥〔她實在沒有偷吃,是我錯殺她了啊!〕雄鴿隨即悲傷的鳴叫了起來,拚命的叫喚雌鴿道‥「妳到哪裡去了啊?」顛倒邪謬的知見在心中,錯取世間的欲樂,不能觀照無常之道,違犯種種禁戒,到後來,才在後悔,又有什麼用呢?後悔只有悲傷感嘆而已,就像那隻錯殺雌鴿的傻雄鴿一樣。◎ 詐稱眼盲喻  昔有工匠師為王作務,不堪其苦,詐言眼盲,便得脫苦。有餘作師聞之,便欲自毀其目,用避苦役。有人語言:“汝何以自毀,徒受其苦?”凡夫之人亦復如是。為少名譽,及以利養,便故妄言,毀壞淨戒,身死命終,墮三惡道。如彼愚人為少利故,自毀其目。從前,有一個工匠師傅,為國王工作,因不勝勞苦,便謊稱自己的眼睛瞎了,於是就脫離了苦役。有其他的工匠,聽了他的事,便想要自己弄壞眼睛,好能逃避苦役。有人告訴他說‥「你為什麼要自毀眼睛,白白的受瞎眼的痛苦呢?」像這樣的傻瓜,是被世間的人所譏笑的。為了少許的名譽,以及利養,便故意說種種妄語,毀壞了清淨的戒律,後來,身死命喪,便墮到三惡道中。就像那個傻工匠租屋網一樣,為了少許利益的原故,就要弄壞自己的眼睛。◎ 為惡賊所劫失□喻 昔有二人為伴,共行曠野。一人被一領□,中路為賊所剝,一人逃避,走入草中。其失□者先於□頭裹一 金錢,便語賊言:“此衣適可直一枚金錢,我今求以一枚金錢而用贖之。”賊言:“金錢今在何處?”即便□頭解取示之,而語賊言:“此是真金,若不信我語,今 此草中有好金師,可往聞之。”賊既見之,復取其衣。如是愚人□與金錢一切都失。自失其利,復使彼失。凡夫之人亦復如是。修行品德,作諸功德,為煩惱賊之所劫掠,失其善法,喪諸功德。不但自失其利,復使餘人失其道業,身壞命終,墮三惡道。如彼愚人,彼此俱失。從前,有兩個人相伴而行,一同走到原野上——其中有一個人,穿著一件毛衣,中途被賊給搶了。另一個人,很快的逃避了,躲到草叢裡去。那個失去毛衣的人,先前在毛衣的領子上,藏著一枚金錢,於是便告訴賊說‥「這件毛衣,剛好值一枚金錢,我現在要求,用一枚金錢,來把它買回來。」賊便問道‥「金錢現在在哪裡呢?」他便在領子上,解下那枚金錢,給那個賊看,告訴賊說‥「這是真的黃金,你若是不相信我的話,現在在草叢裡,有一個很好的冶金師傅,你可以拿去問他。」賊既然看見了那個人,便又搶了他的毛衣。像這個的傻瓜,毛衣和金錢,全都失去了;不但自己失去了財物,還使得他人,也失去了財物。 修行種種道品,造作種種功德,卻被煩惱賊,給強劫掠奪了,不但失去了修習的善法、也喪失了種種功德——不但自己失去了善法功德,還使得其他人,也失去了修習的道業;結果:身壞命終時,便墮到三惡道去了。就像那個傻瓜,愚昧的作法,使得自己跟同伴,彼此都失去了財物。◎ 小兒得大龜喻 昔有一小兒陸地游戲,得一大龜,意欲殺之,不知方便,而問人言:“云何得殺?”有人語言:“汝但擲 置水中,即時可殺。”爾時小兒信其語故,即擲水中。龜得水已,即便走去。凡夫之人亦復如是。欲守護六根,修諸功德,不解方便,而問人言:“作何因緣而得解 脫?”邪見外道、天魔波旬、及乃惡知識而語之言:“汝但極意六塵,恣精五欲,如我語者,必婚禮顧問得解脫。”如是愚人,不諦思維,便用其語,身壞命終,墮三惡道。 如彼小兒擲龜水中。從前,有一個小孩子,在陸上玩耍,抓到了一隻大烏龜,心想把牠殺死,卻不知道用什麼辦法,於是便問別人說‥「要用什麼辦法,才能殺死這隻烏龜呢?」有人便告訴他說‥「你且將牠丟到水裡去,也就能殺死牠了!」這時,那個小孩子,聽信了他人的話,便把烏龜,給丟到水裡去。烏龜得以進到水中,立即便游走了。凡夫俗人,也是這樣。想要守護「六根‥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」,來修習種種功德,卻不了解方法,便問人說‥「要作什麼因緣,才能得到解脫呢?」邪見外道、天魔波旬,以及惡知識,便告訴他說‥「你但任意在『六塵‥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』追求;恣情在『五欲‥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』之中享受即可,照我所說的,必定就能夠得到解脫!」像這樣的傻瓜,不仔細思惟,便取用了他人的話;結果:身壞命終時,便墮到三惡道中。就像那個小孩子,把烏龜丟到水裡去,讓烏龜逃走了一樣。偈 頌此論我所造,和合喜笑語。多損正實說,觀義應不應。如似苦毒藥,和合于石蜜。藥為破壞病,此論亦如是。正法中戲笑,譬如彼狂藥。佛正法寂定,明照于世間。如服吐下藥,以酥潤體中。我今以此義,顯發于寂定。如阿伽陀藥,樹葉而裹之。取藥涂毒竟,樹葉還棄之。戲笑如葉裹,實義在其中。智者取正義,戲笑便應棄。尊者僧伽斯那造作痴花鬘竟。此經是我所集述,編輯了很多笑話,雖然有損正實說,而理應不當如此;但這就像是苦藥,摻和在石蜜之中,這藥是為了治病,這部經也是一樣!正法寓於戲笑中,就像摻蜜的猛藥;佛的正法常寂定,如日明照在世間;如服吐藥與瀉藥,要先以酥油潤體,我今以此戲笑義,顯發佛法的寂定;又如同阿伽陀藥,用樹葉來裹裝它,取藥塗敷毒瘡後,樹葉就應該丟棄;戲笑如裹藥的葉,真實之義寄其中,智者取得正義後,戲笑之語便應棄。             尊者〈僧伽斯那〉,造作《痴花鬘》竟。


.msgcontent .wsharing ul li { text-indent: 0; }



分享

Facebook
Plurk
YAHOO!

婚禮佈置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u47mugsd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